<small id="s61kz"><code id="s61kz"><delect id="s61kz"></delect></code></small>
  1. 
    
    <span id="s61kz"></span>
    <span id="s61kz"><sup id="s61kz"><nav id="s61kz"></nav></sup></span>

  2. <samp id="s61kz"></samp>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從各地“搶人大戰”,看誰虹吸走了高學歷人群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這是實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乙類乙管”新形勢下的首次高考,而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比去年增加9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數字也引發廣泛關注。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158萬人,這也是繼去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首破千萬后的又一新高。與不斷高企的畢業生數字相比,各地的“搶人大戰”也愈發激烈,為了爭搶人才,各地紛紛拋出政策“紅包”,從落戶、住房、補貼、獎勵等方面入手,吸引高學歷人才。

    在經濟社會形勢發生深刻轉變的當下,產業升級迫在眉睫,創新驅動定會取代投資驅動,成為各地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引擎,因此,人口紅利讓位于人才紅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人才戰爭向來是看不見硝煙但卻十分激烈的戰爭。對地區而言,高等教育的發展布局與整體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對城市的反作用力和反哺作用,將會在未來一一顯現。

    高學歷人才都在哪兒

    誰是中國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答案是廣州。

    根據各地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在校大學生(包括???、本科、碩博士)數量排名,廣州以165萬人穩居第一,鄭州、武漢緊隨其后,重慶、成都、北京、西安在校大學生都超過百萬。

    從山東省內看,濟南以約67萬人居于17位,而青島則以約40萬人約居25位,(截至2022年底數據,部分城市未公布數字),濟南以其為數眾多、品類豐富的高校資源,成為山東省內高校教育最為發達的城市。

    但是在校人數多,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發達,也不意味著經濟發達。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深圳,深圳在校大學生人數還不到20萬,其他萬億級經濟強市寧波、蘇州、東莞等排序也都墊底,遠低于一般省會城市如石家莊、太原等。這些城市因為大專院校眾多,加之是一省內科教文衛中心,大學生數量自然龐大。

    如果把研究生數量作為一個重要維度考量,那么高校教育水平高低則更加明顯。目前,研究生數量超過10萬的城市共有6個: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原因在于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大學數量只占高等院校的一小部分,北京、上海、南京等不但擁有眾多碩博點,還有許多雙一流大學,雖大學生數量上排不上號,但卻是事實上的教育最發達之城。

    雙一流名校是門檻更高的碩博人群主要培養學校。根據教育部統計,“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了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擁有一所雙一流高校,就等于為當地涵養了人才池。

    從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建設城市分布來看,北上廣、武漢、西安、南京遙遙領先,山東省內則只有三所,青島兩所,濟南一所,與數量龐大的高考生相比,數量實在不多。

    人才與城市如何互相成就

    大學生數量固然重要,但能否留得住人才更為重要。不少經濟大市雖然不是高校資源富集的地區,但卻是高學歷人群富集的城市。

    最典型的是深圳,雖然高等教育基礎薄弱,在校大學生數量處于墊底位置,且高校數量稀少,還不到廣州的十分之一。但是人才流動卻凸顯了城市發展水平、潛力的巨大吸引作用。

    前些年,網絡有一篇《武漢辛苦培養的大學生,送給了廣東》廣為流傳,說的正是廣深對武漢大學生的超強虹吸聚焦效應。時至今日,這種現狀并沒有發生多少改變。根據2022年的畢業數字統計,深圳一直是武漢畢業生首選工作城市之一,武漢理工大學就有近千名畢業生去往深圳就業。

    坐擁百萬大學生的武漢,雖然教育資源好得讓其他城市眼饞,但每每畢業季的人才流失“比慘”大會,卻是從沒有輸過。究其原因,無非是產業結構上存在無法與深圳相比的劣勢。有媒體統計發現,武漢在中國500強企業數量、新經濟創業公司數量和獨角獸數量等關鍵經濟指標上明顯落后,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這也造成了武漢缺乏有競爭力的薪資水平,人才外流也就順理成章。

    人口的流動造成了各城市人才結構的變化。如果從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來看,根據七普的數據顯示,我國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億人。按照城市占比看,前十名分別為:北京、南京、上海、武漢、西安、太原、杭州、鄭州、深圳和長沙。北京遙遙領先,比率達到了40%多。山東省內,濟南位居15名,青島位居17名,比率約為22%。

    新一線城市,誰的未來更光明

    對于高校資源并不發達的城市來說,很多經濟大市必須更加依靠流動人口來發展壯大。

    與以往人們對一線城市更吸引人才的認知不同,新一線城市吸引力在逐年提高,甚至出現了反向流動的趨勢。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畫像》顯示,近一年來跨城市流入杭州的人才來源城市TOP10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分別為18.36%、8.92%。此外,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數據也顯示,北京、上海成為杭州最大人才來源城市。

    而從今年的畢業生期望城市來看,一線及新一線占比均為30%,碩博畢業生更加看好新一線城市,占比達到了40.5%,較偏好一線的占比高出9.2個百分點,且高于總體10.5個百分點。

    這一方面是與一線城市在人才引進上的政策力度達不到新一線城市有關。以新一線城市的代表杭州為例,今年已經是杭州在全國人才凈流入排行榜中蟬聯冠軍的第六年。近日,杭州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要進一步放開學歷落戶,對已在杭州市區落實就業單位的35周歲以下(以下不含本數)的普通高校大專學歷畢業生,可在市區辦理落戶;45周歲以下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可以“先落戶后就業”。蘇州也再次大幅降低了落戶的難度,本科畢業生調入檔案后可申請直接落戶,市區落戶積分也降為400分。

    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除去考慮薪酬水平、行業前景等,還會重點考察城市發展潛力、房價、生活壓力、能否安家等諸多因素,一線城市競爭激烈,工作壓力較大,在此背景下,近些年發展迅猛的新一線城市更符合青年人的期待。

    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說,所有資本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 引才競爭,除了出實招,各地更應該聚焦自身的比較優勢,看引入的人才是否符合城市發展需要、適配產業鏈布局,打造自身產業優勢硬實力,形成與其他城市錯位競爭的格局,從發展機遇與就業機會上吸引人才。此外,還應該真正從人才角度考慮城市軟環境的塑造,推進與政策相符合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保障措施,引才更“留才”。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文麗

    責任編輯:崔現香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国产精品拍国产拍拍偷剧情|videoxxoo欧美老师|亚洲 自拍 交换长篇连载|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small id="s61kz"><code id="s61kz"><delect id="s61kz"></delect></code></small>
    1. 
      
      <span id="s61kz"></span>
      <span id="s61kz"><sup id="s61kz"><nav id="s61kz"></nav></sup></span>

    2. <samp id="s61kz"></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