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夏季高考成績已于日前公布,接下來是志愿集中填報的時期,如何權衡專業、學校與城市,作出明智的取舍,將是考生邁入成年后待解的第一道人生關鍵選擇題。
與此同時,各地搶抓新專業風口的動作頻頻,同樣引發關注。其中,2023年教育部新增地球系統科學、生物統計學、未來機器人、安全生產監管、醫工學、無障礙管理等21種新專業,其中多學科交叉的“新工科”專業方向成為“大熱門”,聚焦發展前沿,與社會發展動態緊密相連。此外,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本科高?!靶鹿た啤睂I重塑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從政策上為工科到“新工科”的轉型步伐提速;山東新增專業中,智能制造工程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智能建造等工學專業,人工智能、區塊鏈工程等與前沿科技緊密相關的專業也引發廣泛關注。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各地擴充新工科專業,目的是通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學科交叉融合領域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為當地產業的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各地加碼“新工科”
有媒體梳理近三年來高校本科專業備案,超40%的新增專業為工科,是所有學科門類中新增專業最多的。其中,智能裝備、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工科”熱度不減。
以山東為例,今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山東高校新增設置本科專業139個,涉及省內48所高校。不含軍事學以及教育部發布建設通知的“交叉學科”類,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共有12個學科門類,此次新增專業涉及到其中的11個,其中工學大類下新增38個專業,占比最高。
這與近些年來山東產業發展目標息息相關。山東省教育廳提出要“主動布局設置物聯網、大數據、智慧醫療、人工智能等一批科技前沿和新興交叉專業”,對接“十強產業”優化調整專業布局,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融合。
因此,設置并發展壯大一批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已不適應社會發展專業,對優化人才培養、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將大有裨益。作為全國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工業大省和制造大省,新工科人才為發展高端、高效新興產業提供智力支持。
在河南省日前印發的《河南省本科高?!靶鹿た啤睂I重塑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到了要“對接重點產業鏈,打造50個左右產科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優勢新工科專業集群,構建500門左右新工科數字化核心課程,建設50個左右基于新一代技術融入的新工科實踐基地,培養一大批新工科融合創新型學生”,為省發展“十大戰略”輸送人才,特別是針對河南省重點布局的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28個重點產業鏈,點對點培養專業人才,服務地方產業升級。
“新工科”究竟成效幾何?
與傳統工科專業相比,新工科是聚焦新興產業的專業,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特點是多學科融合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今年年初,教育部為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在最新發布的普通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在工學門類下增設了交叉工程專業類,交叉學科成未來人才培養趨勢。
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是教育部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換言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痛點息息相關。
最近,教育部在官網公布了對“關于突破汽車核心部件‘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建議”的答復,里面提到,要“高度重視制造業領域人才培養,積極采取措施,深化新工科建設,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p>
由此可見,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雖然擁有較為全面的制造業產業鏈,但也面臨著不少風險。新格局下,中國制造業想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轉型,就必須實現產業鏈升級和價值鏈重構。因此,在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上,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必須要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創新鏈的整體效能。
新工科人才培養,當為制造業強國夯實人才基石。
以“新工科”服務“新制造”
但是目前來看,新工科人才缺口仍舊不小。
按照工信部數字,我國本科機器人應用人才年均需求增量在3 萬人以上,行業人才缺口巨大。而根據《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當前數字化綜合人才總體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其中AI領域人才缺口已超過30萬。
至于ICT人才數量缺口將超2000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人才供給不足的情況也非常突出。
一直以來,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實際需求脫軌,是教我國育體制改革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難解的痼疾。如今,制造業大省屢屢加碼新工科建設,是填補各地亟需產業轉型升級人才缺口的迫切需要,也為教育體制與人才培養改革邁出了探索的關鍵一步。
以制造大省廣東為例,廣東省屬很多高校在新工科專業設置上順應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瞄準“高精尖缺”人才缺口,新工科建設正在與產業深度結合,對接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努力加強高素質新工科人才供給。
以新工科走向“新制造”,必須有足夠創新力的人才源源不斷涌入制造領域,讓專業趨從產業,在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上全面提速,為未來發展投下至關重要的一票。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文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