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集團南部董家口園區海灣化學苯乙烯裝置。
春回大地,萬物萌發蘇醒。
2月22日,青島市召開的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提出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同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經濟等有機結合,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加快實現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在山東省新型工業化中打頭陣、當先鋒。
2024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提升優勢產業,推動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鏈總規模不斷擴容,加快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世界一流企業。2022年4月,青島提出聚焦24條重點產業鏈——七大優勢產業鏈、十大新興產業鏈、七大現代服務產業鏈。這其中,既有制造業產業的梯次布局,也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兩業融合”帶來的能級躍升。
2月26日,青島舉行2024年春季全市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集中開工195個項目,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
一系列與經濟相關的會議密集召開,青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轟隆作響。
“產業森林”厚積成勢
作為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青島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形成了紡紗、印染、機械制造等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產業規模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2位。彼時的青島與上海、天津合稱“上青天”。工業就此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基石”,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1984年起,作為在關稅、原料和產品進出口、土地買賣和租賃、金融貨幣、稅收等方面享有優惠的沿海開放城市,青島逐年實現了經濟體量和城市工業規模的大踏步增長。包括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雙星“五朵金花”在內的青島制造業名牌率先走向全國乃至全球,中車四方、青島港、賽輪、海灣集團等中堅力量也在隨后走到舞臺中央。
進入21世紀,青島作出發展海洋、港口、旅游三大特色經濟,建設電子家電、石油化工、交通運輸、新材料4大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使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此后,青島的海洋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產業、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汽車制造等領域也開始了快速發展。
如今的青島,擁有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1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字號”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具備在新型工業化建設中創新突圍的基礎優勢。
此外,青島2023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總數分別達到239家、129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85%;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38項;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7900家、9300家、190家。
歷經多年布局,青島培育了以2個國家級雙跨平臺領軍的4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中國軟件名城和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工賦青島”模式在全國多地復制推廣。
2024年,青島還將新創建2家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并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鈣鈦礦等領域,實施十項重大科學課題研究和百項關鍵技術攻關示范項目。
創新引領,是塑強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動能。青島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等優勢產業為代表的重點賽道,讓工業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
新能源汽車產業提速
許多產業可以改變一座城市的發展軌跡,比如汽車產業。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綜合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產業,涉及能源、交通、環境、信息通信等多個領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對比廣州、長春、武漢、重慶等老牌汽車城,青島只能算是“追趕者”,但奔跑的速度并不慢。青島對汽車產業的引進,離不開政策機制的有效發揮以及政府對新興產業招商的全力以赴。
從預計的24個月,到縮減至18個月,最后17個月建成……奇瑞青島超級工廠建設跑出了“青島速度”。
2018年,奇瑞集團發布公告,希望引入外部資本,從而順利推進混改。
青島城投國際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丁開山告訴記者,當時,大家都看到了這個機遇,增資擴股項目競爭很激烈。奇瑞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知名車企,作為一個技術底蘊深厚但管理運營相對落后的民族品牌,其在火熱的汽車大市場中,競爭力仍需提升,有生力量的進入符合奇瑞的需求。
而汽車產業是制造業里產值最大、產業鏈最長、相關產業最多的一項。青島一直將汽車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布局,牽手奇瑞,同樣符合青島市的需求。
最終,2019年12月4日,青島方面勝出。
2020年3月,為了順利推進汽車產業鏈落地青島,丁開山和他的領導克服疫情困難,晝夜兼程、風餐露宿,驅車600多公里前往位于蕪湖的奇瑞總部溝通青島方面訴求。通過多次協商,奇瑞確定在青島落成一個整機廠、一個零部件基地。
最終落成的奇瑞青島超級工廠涵蓋沖壓、焊裝、涂裝、總裝4大工藝和研發中心、試驗檢測、試車場等設施,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可同時實現多款常規動力和新能源乘用車的混線生產,年產20萬臺,平均每1.5分鐘就能有一臺全新整車下線,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80億元。項目還將吸引多家產業鏈配套企業落戶。
丁開山表示,奇瑞的零部件基地吸引了20多家產業鏈配套企業落戶。目前的地產率(本地配件供應商的占有率)超過40%,最高有可能提高到70%—80%。
奇瑞汽車青島基地總經理許疆生告訴記者,奇瑞青島超級工廠是奇瑞目前最高水平的數字化智慧工廠之一,以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為基礎,以數字奇瑞為戰略,打造的一座運營成本低、生產效率高、技術先進、品質優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智能的“3.0+智聯超級工廠”。
根據戰略發展規劃,奇瑞汽車青島基地將推進屬地化、近地化生產,致力于打造全價值鏈汽車產業和千億級汽車產業園。目前奇瑞青島基地共有本地供應商20多家,涉及汽車的車身、底盤、內外飾及模塊化等,本地化配套率達42%。2024年,奇瑞汽車將重點招引精密加工類、三電類、電子電器類、智能駕駛類零部件供應商在青島工廠周圍落戶建廠,打造全新智能制造標桿工廠,力爭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此外,雙星、賽輪等青島本土企業也進入了奇瑞的供應鏈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奇瑞汽車在海外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其幾十億的出口業務通過青島對外出口,為青島地方經濟作出了貢獻。
錨定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使得青島原有的鋼鐵、橡膠、塑料等原材料優勢得以發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而汽車銷售帶動了零售、物流、金融、出口等行業的繁榮,為青島的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今,青島汽車產業規模已經邁過千億大關,并擁有整車生產企業8家,改裝車生產企業32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900余家。
“兩業融合”的青島探索
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構筑著一個城市新階段產業發展的戰略優勢。
青島在打造“兩業融合”新路徑方面同樣不斷探索。
2月底,在位于中德生態園中澳柯瑪智慧冷鏈產業園的綠色智能互聯工廠,記者看到,智慧冷鏈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可視化大屏上,可以實時看到流水線上的設備運行狀態,查到全國各地倉庫中的商品品類、每個品類的庫存量,以決定車間中的生產進度……工作人員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對生產線、設備、工業機器人進行三維建模、仿真、分析及評價,在3D環境下布局工位和物流設計。
在海爾集團中央空調工廠,通過柔性化定制優化流程和豐富服務場景,發展方案設計、安裝調試、后期運維三位一體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由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系統方案增值部分占項目總體造價的30%。
青特集團通過提升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水平,建設生產線設備聯網智能管理系統,關鍵設備利用率提升10%、產品質量提升3%、產能提升5%,自主研發數字化工藝管理系統,實現測量數據全過程可追溯。
青島市通過聚焦振興實體經濟,以重點產業領域為主陣地,從平臺、要素、模式等方面發力,積極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放大“青島制造+青島服務”耦合效應,不斷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制造業與服務業,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彼此相互嵌入、衍生、轉化、合成、賦能?!爸圃?服務”的“兩業融合”,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真正帶來現代產業體系的提質增效,推動城市邁向更高能級。
在這一背景下,青島以數字化改造促融合,在工業互聯網賦能中找準發力點。青島工信系統積極構建研發、制造平臺服務能力,推動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行業“上云、用數、賦智”,建設一批數字生產服務集群,助力企業智能化轉型,產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開;開展傳統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提升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推動汽車、家電、裝備、生物醫藥等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引導企業通過建立監測系統、應答中心、追溯體系等方式,提供遠程運維、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等在線服務,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價值最大化。
《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聚焦“工賦青島·智造強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服務化、生態化發展。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9%左右,支撐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到50%左右,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金燦在采訪中表示,青島將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力實施工業經濟穩增長,強動能、提質效等突破行動。推動產業高端化邁進,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集群化布局。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實現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潛力產業迅速增長,青島需要在技術研發、產業配套、市場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傳統的紡織服裝和食品飲料等行業可能需要面對市場飽和、消費升級等挑戰。這些產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郭清鑒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