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代中近程導彈東風—2號的研制成功到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到第一艘載人飛船“曙光號”的設計,都能看到錢學森作為設計者、組織者、領導者的身影。如果沒有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打造的國之重器,就不會有科技強軍的中國力量,不會有邁向太空的中國高度,不會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不會有長期以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p>
在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高級工程師、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出席“大國重器”社會課堂——愛國主義航天展,并在下午來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四中學,以《打造國之重器 鑄就科技豐碑》為題,講述父親錢學森立志求學救國、發奮勤學精進、排除萬難回國、鑄就國之重器、助力祖國復興背后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錢學森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在時代大潮中奏響強音、引領前行?!敖酱胁湃顺?,各領風騷數百年?!弊屛覀儼彦X學森的精神融入血液,鑄成信仰的基石、振奮前進的力量,我們就一定能夠撐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風帆,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共和國,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
錢永剛以《打造國之重器 鑄就科技豐碑》為題,講述那段傳奇時光
精彩觀點分享:
世界各國都是先有航空、后有航天,可謂“金科玉律”。而我們國家卻跨過航空發展階段發展航天,挑戰金科玉律,這能行嗎?錢學森態度鮮明地提出要優先發展航天,研制我們國家自己的導彈。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首先,當時我們國家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航空上的突破要花很長攻關時間;其次,導彈比飛機飛得快,無論是防御還是攻擊,導彈都有優勢。1956年10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錢學森回國一周年之際成立,并由錢學森擔任院長,這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
錢永剛講述錢學森精神,引起現場學子的深深共鳴
中國要造導彈,多少人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最早的一批科技工作者中,只有幾個人見過火箭是什么樣。受當時國力所限,研制經費也并不富裕。我們的導彈又是怎么造出來的?錢學森晚年回憶:“有些事情說起來外國人都不敢相信,我們搞火箭發動機,開始是在一個簡陋的工棚里干的。許多部件的加工需要精密機床,我們沒有怎么辦?只好調來一些手藝高的老鉗工師傅,有些部件都是靠這些老鉗工師傅的手一點一點敲出來的?!?/p>
在我國航天初創時期,受國力所限,航天事業發展所需要的試驗條件并不能全部得到保障,有時候,研究需要“闖”一下。當時,受能力限制,衛星設計壽命是20天,模擬試驗卻只能夠做5天,沒有人敢在衛星測試報告上簽字。而錢學森就是這樣一位敢于擔當的科學家,看過附上的所有測試材料后,他端端正正地寫了一行小字:“我看此衛星可以出廠運往基地——錢學森?!碑敗稏|方紅》樂曲在太空響起,全世界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所震驚。
我國航天就是在這么一個既缺人、又缺錢、又缺技術的情況下起步的。到了1986年,我國航天事業創建30周年的時候,花費的國家研制經費才180億元,這僅僅是美國研制同級別航天器所用科研經費的五分之一,但是國家要求完成的任務都實現了——火箭、衛星、返回式衛星,以及中近程、中程、中遠程、洲際導彈。
錢永剛以父親錢學森的寄語為“大國重器”社會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航天展題詞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